一以貫之 管理者要學會換位思考
《論語》是中式風格的一個典型,輕松,自然,活潑,有一種原生狀態(tài)的凜凜生氣,有點象《清明上河圖》的散點透視,也有點象《紅樓夢》的“偉大的混沌”。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讀者想側重了解其思想的結構性,《論語》就顯得零碎,甚至有些散亂,要想找到我們習慣的所謂“中心思想”,就頗不容易。當然,我也不是多么喜歡凡事先問中心思想的這種小學語文老師的習慣,只是考慮到人際交流的有效性,不得不為之而已。例如,煩中心思想的人,應該罰他寫一寫學術文章,“概述”部分是中心思想,“介紹”部分是中心思想,“結論”部分還是中心思想。每一自然段第一句話和最后一句話最少一處必須是這一段的中心思想……
好在《論語》中還有以下這樣的段落: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第四》)。
曾參呀,我的理論有一個中心思想。曾參說,明白?鬃映鋈チ,同學趕緊問曾參:這個中心思想是什么呀?曾參說:先生的理論,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忠恕而已。
忠恕二字,按朱子的解釋,盡己之心以待人謂之忠,推己之心以待人謂之恕。《周禮》解析這兩個字:中心曰忠,如心曰恕。心在中央說的是正視自我,時時用抽象的原則來對照檢查自我的言行,也就是康德所說的“心中的道德律”。如心指的是把別人當作和自己一樣的有喜怒哀樂的人看待,約束性的道德規(guī)范是其內涵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移情思考、換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英文中的empathy,“理解另外一個人的感覺和經驗,尤其是當你曾經處于類似情況的時候”。如果說儒家的忠道要待到朱子等人闡發(fā)理、氣、敬、誠、慎獨等概念的涵義之后才算圓通的話,孔子對恕道的強調應該是非常到位了!缎l(wèi)靈公十五》中還有另外一個總結性的一節(jié)——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直接定義了恕道的含義。
杜維明也一再用“如心”這個概念來說明儒家的核心價值觀。的確,如心曰恕,這個字的構造與西方的em-pathy(英語), ein-fuhlung(德語), em-pathia(拉丁語), em-patheia(希臘語)中表示能動的詞頭加上表示感情的詞根的構詞呈現出一種奇妙的對稱,讓人不由得對這冥冥之中呈現的規(guī)律性生出一種敬畏之心。
移情思考、換位思考能力對于文明的重要性,所以怎么強調都不過分。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曾經苦惱,不太能分清無病呻吟的自戀文字和偉大、博愛、代表人性光輝的文字之間的區(qū)別,后來發(fā)現,核心往往在于作者是否具有這個移情思考的能力這個問題上。小說為什么成為文學的皇冠,偉大的小說家為什么往往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最好代表,也是因為這種文學形式給予了作者一個展現他/她的移情思考能力的最好平臺。
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文學家廣大的心懷,換位思考能力對于其它各行各業(yè)的重要性卻未必更小,比如,偵探需要(與罪犯)作換位思考的能力,律師需要與(辯論對手、法官)作換位思考的能力,教師同樣需要(與學生)作換位思考的能力……進入商業(yè)世界,很多成功者的背后,依然是強大的換位思考能力。例如,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依靠的往往是求職者的換位思考能力。對方需要什么樣的人?對方會怎么評價自己的背景?我哪一方面的特長對方可能會感興趣?我哪一方面的弱點可能會影響對方的決策?大到求職目標、求職戰(zhàn)略的確定,小到面試中的一舉手、一抬足,求職者是否有換位思考能力,都是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中國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yè)生,由于缺乏打工機會(無法和廉價的農民工競爭)來積累社會經驗,在這方面往往出奇地薄弱。
找到工作靠換位思考,做好工作同樣需要換位思考。產品設計需要與產品潛在的使用者作換位思考,營銷需要(與產品潛在的購買者)作換位思考,談判需要(與談判對手)作換位思考,服務更需要(與服務的對象)作換位思考……只要這份工作有與人打交道的成分,換位思考能力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在這些領域成功與否的一大部分。例如,中國的營銷工作的特殊性往往不足與外人道,原因就在于轉型期中國消費市場的多元性、多變性和復雜性,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一到六級市場的劃分,已經是業(yè)界通用的做法。你要是以你所處的細分市場的角度去判斷整個市場,往往會錯得非常離譜。所以中國電視上屢見不鮮的是“不講理”的口號型的廣告,“送禮就送XXX”之類,有創(chuàng)意、有藝術性的那一套小資的標準在這里是絕對不管用的。說到這,讓我也換位思考一下,謹對那些文案一次次被客戶否決的廣告人表示深切的同情!
做生意需要換位思考,做管理當然更需要換位思考,要從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問題。按道理講,管理者做換位思考,應該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沒有做過強盜的作家寫殺人越貨不容易,但做管理者的,有幾個沒有做過被管理者,不是從被管理者的位置上走上來的?但吊詭的事情正在這里,越是新提拔的管理者越有可能忘掉自己做被管理者的經歷,忘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黃金法則,忘掉被管理者也是人,和自己一樣,也有被尊重、被信任、要求上進的需求。為什么會這樣呢?是人性的健忘還是權力對人的腐蝕?還是我們太習慣于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不同的階級、不同的“分子”?,所以,看似簡單的如心之道,真正要一以貫之,就恐怕是未必有那么容易了。
來源:價值中國
|